福州,一个经常被遗忘在省会里的城市,可福州人却用它酸酸甜甜的闽菜向人们诉说着有福之州与美食的故事。
说到闽菜,很多人不熟悉甚至是有点陌生。闽菜始于闽都福州,以福州菜为基调,再加上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地的传统风味加盟,如此便勾勒出了闽菜的世系图谱。
福建地形复杂,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江河湖海兼而有之,如此多样化的地貌形态,滋长出了多样化的动植物,而让人眼花缭乱的闽菜食材便从中孕育而出了。
闽菜的特点以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饪方法多以炒、溜、煎、煨为主,其中尤以“糟”最具特色。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各式海鲜,如黄鱼、海鳗、海参、蛏子、鱿鱼……
因此,闽菜多以海鲜为原料烹饪各式菜肴,口味清淡、酸甜、多汤,以“佛跳墙”、“鸡汤汆海蚌”、“红糟香螺片”、“荔枝肉”尤为有名。
比如荔枝肉,一听名字就很甜,其实吃起来也是很甜的。但这道菜的甜味却不是来源于荔枝,所谓荔枝,不过是切成十字花刀的猪肉经过烹饪后外形形似荔枝而得名。
而这道菜之所以是甜的,是因为制作这道菜时重量级的调料,白糖与猪油的完美搭配。虽然后来为了更加健康也衍生出了用真正的荔枝搭配番茄酱的做法,但却缺失了加糖才有的灵魂。
其实说起福州人与糖的不解之缘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那时福州盛产甘蔗,作为糖的原产地,糖自然成为了老百姓就地取材提鲜的首选。再加上福州偏炎热的天气,酸甜口味的食物让人开胃,更有食欲。
到了元朝,福州作为重要的港口,再加上制糖工艺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准,蔗糖制品远销海外。
对于福州人来说如此大的殊荣,把它运用到日常饮食生活中,可以说发挥了糖最极致的作用了。
除了历史口味的沿袭,福州人在烹饪食物时对口味的追求也加速了糖的作用,福州地处沿海城市,海鲜是当地原材料中不可或缺的食材,比如福州的佛跳墙就由十几种海鲜一起烹饪而成,如此多的海鲜汇聚在一起,要保持它荤而不腻是要有功夫的,而福州人就地取材用糖很好的解决了去腥去腻这个问题。
糖也在福州人的手中慢慢发扬光大,“福州甜”也成为了很多外地人到福州的第一印象。
花生汤就是“福州甜”的典型代表,不论在南后街或者在福州各处的小巷子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花生汤的影子。
(磨牙)伯花生汤更是成了福州花生汤的代表,这里的(磨牙)伯说的是花生汤里的花生仁酥烂而又不碎,一粒粒的花生入口立马融化,而福州话的没牙是念(磨牙)音译,翻译成普通话,也就成了没牙伯花生汤。
“福州甜”的另一代表就得数芋泥了,充满想象力的福州人还在传统芋泥的基础上创新出了太极芋泥,不管是口感上还是外观上都让人眼前一亮。
在福州除了酸甜口,不得不提的就是“糟”,红糟鸡、红糟鸭、红糟鱼、红糟肉、红糟鳗鱼、红糟螺肉……对于福州人可以说是万物皆可糟,炒笋时放一点提色,拌青菜时放一点提味,煮面时加一点,作用不亚于四川的辣椒酱,东北人的大酱。
古有苏东坡喜爱饮用红酒,写下了“夜倾闽酒赤如丹”,这里说的红酒就是福州当地人喜爱的青红酒,而青红酒过滤后留下的副产品——红糟,成为了福州人煮菜时最宠爱的宠儿,也就是了现如今福州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那道家乡味。
在福州最有名的要数红糟蟛蜞酱了,老一辈的福州人在春夏交替之时,将抓来的蟛蜞洗净,加入生姜去腥,用白糖提味。当然最重要的调味料就是红糟,红糟的加入才是决定其口感和味道的重要指标。
在福州人心目中蟛蜞酱就如做菜时最后加入的灵魂调料,不论煮面还是拌菜,加入做好的红糟蟛蜞酱,食物的味道就有了提升,也有了家的味道,“糟香思故乡”也成为了很多在外地的福州人内心共同的想念。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蟛蜞酱的喜爱和制作可能更多地存在于老一辈人的味觉回忆里了。
来到福州呆久了,在楼道里,在大街上你可能会时不时闻到一股怪味,尤其在天气炎热的夏季,那就是让许多福州人为之着迷的酸笋。
在福州也叫臭笋,酸笋丝用山里的麻笋制作而成,在当地也叫六月笋,只在夏季生长而酸笋也只有夏季才可以制作。酸笋的酸味提鲜,臭而香。在福州酸笋可以做很多菜,比如酸笋鱼头汤,酸笋炒牛肉,酸笋五花肉,只要你喜欢,什么都可以搭配。
作为一名新福州人,对于闽菜的主场地福州菜,从最初的酸酸甜甜,粘粘乎乎,汤汤水水,从犹豫不决,浅尝辄止,到如今的欣然接受,回味无穷,不知道起作用的是酸甜的荔枝肉,还是糟鳗的酒香,亦或是臭笋的异香,还是芋泥的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