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又被称为“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发展传承至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起始于先秦时期,最早形成于我国古代欢庆丰收、感恩祖先和神灵的祭祀活动,后逐步演化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
腊八节由来已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牧女乳糜救佛祖”的民间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是一位贵族王子,生活优裕舒适、衣着华贵、饮食丰盛,光是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就有三座,冬天能御寒、夏季能避暑、雨季能防潮。但因释迦牟尼有慈悲之心,不忍看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于是就离开了自己的宫殿,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时光荏苒,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有一天中午,已经几日没有进食的释迦牟尼已经饿得发昏,为了清醒一下头脑,他决定到河中沐浴。但是沐浴过后,由于身体羸弱,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游回岸上,生命岌岌可危,还好这时一位牧女正巧从旁边经过,释迦牟尼才幸好得救。
牧女将释迦牟尼拉上岸后带回了家,并用米、枣、红豆等谷物熬成粥,给他吃下,释迦牟尼吃后顿感精力充沛,急忙起身感谢并问牧女姓名,牧女说自己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说完人就消失不见了。释迦牟尼从牧女处出来,不知不觉走到了一颗菩提树下,忽然幡然觉悟,顿悟成佛,而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
后来,这个故事世代流传,佛门弟子就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并且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腊八”这天的习俗主要有:祭祀、喝腊八粥、泡腊八蒜、晒腊八豆腐等。
01 祭祀
腊八节本就是祭祀的日子,最早起源于“腊祭”。
“腊祭”,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祭祀文化,指在新旧交接的岁末十二月举行的祭祀。“腊祭”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汉代时将“腊祭”固定到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一直到了南朝时期,十二月八日被确切定为了腊祭的日子,这也就是腊八节。
在古时候,每年此时,家家户户老少必会焚香燃烛,摆供美酒佳肴,祭祀先祖,为来年祈运纳福。
02 喝腊八粥
腊八节最众所周知的习俗就是“喝腊八粥”。
“腊八粥”又被称为“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虽然我国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会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
03 泡腊八蒜
“泡腊八蒜”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华北地区,是腊八节这天的一种节日食俗。
“泡腊八蒜”,顾名思义就是在腊八节这天泡制大蒜,主要材料就是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到了腊八节这天,将紫皮大蒜包好,然后放置到一个大罐头瓶子里,倒入陈醋封上口,最后搁在阴凉处等大年三十晚上吃饺子的时候拿出来,泡在醋里的蒜已经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饺子蘸醋,大口吃蒜,好不快哉。
04 晒腊八豆腐
“晒腊八豆腐”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安徽省黟县地区,是当地民间传统小吃之一。
腊八豆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制作方法也很简单,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之后,将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并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
腊八这天的忌讳主要有:腊八不回娘家和吃腊八粥不过午。
01 腊八不回娘家
腊八节不回娘家是我国古时候的说法。
那会儿民间常说:“腊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意思就是说腊八这天回娘家了,会穷自己的家。当然,这些古老忌讳可以玩味,但是现在社会不必太过当真。
02 吃腊八粥不过午
“吃腊八粥不过午”是我国一直以来在腊八节这天坚守的一个习惯。
我国民间,在腊八节这天有句俗话:“早食粥,来年粮食早收”,讲的就是腊八节这天喝腊八粥的习惯。
古时候,家家户户一般都是每年腊八节前一天晚上开始熬制腊八粥,等到第二天早上食用,如果熬制多了,家里人吃不完的话还可以分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吃,但是不能过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