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在我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近万条成语,不仅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语汇,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举凡历史故事、文史典故、人生经验、哲理智慧以及生活常识,在成语中无所不包。因此,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成语、学习成语,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汇,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更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增长知识,开发智慧。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报刊上,在电影、电视的字幕上,成语的错写时有出现。这对少年儿童学习成语会起误导的作用。
在一部电视连续剧中,律师事务所的墙上挂着一面锦旗,上书四个大字:“仗义直言”。这显然是导演精心安排的一件道具,是为塑造律师形象服务的。遗憾的是写错了一个字:应该是“仗义执言”。“执”在这里有坚持的意思,成语的原意是主持正义、说公道话。“仗义直言”虽也讲得通,但既然是成语,还是不加篡改为好,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至于下面的一些错写,就连字面上也讲不通了。如把“迫不及待”写作“迫不急待”,“金碧辉煌”写作“金璧辉煌”;“蓬荜生辉”写作“蓬壁生辉”;“汗流浃背”写作“汗流夹背”;“按部就班”写作“按步就班”;“罄竹难书”写作“磬竹难书”,诸如此类。
成语的错写,一是由于没弄清同音字字义的区别,如“罄”和“磬”的不同。但更多是因对成语的意思只是大致了解,没弄明白每个字的含义,如“汗流浃背”,只知道是出汗很多,而不知道“浃”是“湿透”的意思;只知道“金碧辉煌”是指建筑物华丽精致、光彩耀目的意思,而不知道“碧”是翠绿的颜色。再一个原因是不知道成语的原本出处,如“按部就班”,原指写文章要按内容需要来安排章节,“部”和“班”都是指门类,后来引申为按照一定顺序行事。如上所述,对成语的含义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就很容易接受误导,人云亦云,别人错了也跟着错。最突出的例子是关于“每况愈下”,这个成语本应是“每下愈况”,语出《庄子》,是指猪的小腿愈往下愈瘦,后引申用来说明情况愈来愈糟。但后来被误写为“每况愈下”,以讹传讹,直到今日,反而谁写作“每下愈况”,倒被认为是错的了。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偶尔一例尚可,如这样的错写多起来,那对汉语规范和成语文化都是很大的亵渎。
对成语不求甚解,甚至会闹出笑话。前些年,东北某单位举办青年职工技术学习班,结业时,上级机关奖赠锦旗一面,旗上大书四个字:“不学无术”。原来制旗者误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不学”和“无术”是并列结构,即“没有学问,没有本领”的意思,而制旗者理解为“条件”关系,即“如果不学,就没有技术”,结果让举办单位大惑不解,既难堪又尴尬。
鼓励和引导少年儿童学习成语,是加强语言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只是希望,我们的书刊、荧屏、媒体和教师们,都把好关,别再出现上述的种种错误,以免误导读者和观众,贻误少年儿童。其实这并不是难事,只要细心一些,认真一些,勤查查《成语词典》,不就万事大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