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喻
1.概念。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边练边悟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如我是一粒种子,我愿播进你肥沃的土地,萌发一片葱郁的生机。
二、比拟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
2.种类。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边练边悟
仿照下面的句式和辞格,从“春”“夏”“秋”中任选一个季节,写一句话。
冬天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虽默默无语,却思想深邃,在冷峻的思考中,静静地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
三、借代
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衣。
3.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边练边悟
下列句子中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食指《相信》
B.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韩少功《我心归去》)
C.只是我的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
D.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史铁生《我与地坛》)
四、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磺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作用。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边练边悟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A.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岗也动了。
B.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
C.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D.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五、对偶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按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②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按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来。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边练边悟
以下是“陈璚题杭州俞楼”的一副对联:群经平议,诸子平议, ,曾力排众议,此外稽掌故、论词章、 ,洋洋万卷,诵遍瀛寰。无非沧海余波,聊为山林娱暇日
库序有人,贤书有人,游木天粉署,更不乏其人, 、习兵农、 ,雍雍一堂,各承衣钵。看取数橡小筑,早知栋梁寓奇材。
请将①其间说礼乐②合史传百家 ③订金石 ④商道德(序号)填入对联中恰当位置,并区分出上下联,说明其依据。
六、排比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从结构上,排比可分为四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已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3.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边练边悟
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使其构成排比句群。
例句:古人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今人说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
七、反复
1.概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鲁迅《友邦惊诧论》)
3.作用。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去)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节选自《柴禾》,有删改)
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八、设问
1.概念。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一问一答式。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②几问一答式。例如: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3.作用。①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②层次分明,结构紧凑;③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边练边悟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补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人们在关注自己是否衰老时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官不妨自己诊断一下:你的鼻子能否嗅得出四季的不同? ? ?你的皮肤能否感觉出海滩上沙粒的粗细和清风的徐疾?如果这些你都可以,那就不能以为自己衰老了。
九、反问
1.概念。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②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在这薄露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准河》)
3.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边练边悟
下面是某同学在教师节给老师写的感谢信的开头请替该同学续写两句话,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意。要求:使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