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雁荡山沿着临温公路继续南下,在清江渡过一个海水澄清的小海湾,经过乐清县城,再过瓯江就到了全国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温州。
温州因其四季温和湿润的气候而得名。这里地处北纬二十八度线上,濒临东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每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八摄氏度左右,冬季不是很冷;七月份的平均气温为二十八摄氏度左右,夏季也不是太热,确实是个名副其实的“温州”。
据说温州之名始于唐代,而古时还有“斗城”、“白鹿城”之称。但是温州人却更喜欢将它简称为“瓯”,因为“瓯”是温州古代文明的象征。
“瓯”实际上是一种陶制器皿的名称。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这块土地已有人居住,并开始制作陶器。
晋代这里已生产“缥瓷”,即一种带着淡青色釉的瓷器。这种瓷器,具有胎骨细腻,釉层薄而透明,硬度高,瓷声清脆,造型浑厚质朴等特色,因而当时名闻全国。当时温州产的缥瓷已是一种上品器皿了。
“瓯”成为温州人民的骄做,他们把流经温州的河流称为瓯江,把温州出产的物品都和“瓯”联系在一起,如瓯绸、瓯绣、瓯柑等等。
至于“斗城”和“白鹿城”之称,起于晋代建城之始。据《温州府志》记载:
当年建城时,太守郭璞登上西山,了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绕山外,当骤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
于是,他仿照北斗星座位置,围绕诸山筑城,故称斗城。相传在筑城时,有只白鹿衔花从城中穿进,人们为了取其吉利,又把此城称为白鹿城。
悠久的历史给温州留下了众多的古迹。位于温州市北的江心孤屿,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以风光旖旎驰名全国了。
南朝诗人谢灵运的“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唐代诗人李白的“江亭有孤屿,千载韵犹存”,杜甫的“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等诗句,都是对江心屿的赞咏。
江心孤屿的形成,是古时地壳运动造成的,它原是两座隆起的小山,高出水面约二十多米,后来瓯江携来的泥沙不断淤积,逐渐形成东西两片沙滩,慢慢变成为两个小岛。
相传宋高宗绍兴七年,有个峨眉山和尚来到这里,他率领众人用泥土填塞了把两岛隔开的中川,并在这块新填的土地上建造了江心寺,又称中川寺。
江心寺面积约为二千八百多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大殿。寺门口有幅别致的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相传为宋代诗人王十朋所题。
王十朋是温州附近的乐清人,南宋的状元,知识渊博。他曾在孤屿读书,天天共云霞相处,日日与潮水相伴,深有感受,便巧妙地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描写了孤屿上云来云去,潮涨潮落的景色,读来十分有趣。
温州不仅是个景色秀丽、古迹甚多的古城,而且还以传统的手工业名城著称全国。
人们在市区街道漫步,可以发现到处都有手工业工厂或门市部,商店里供应的小商品也特别引人注目。
一些由民间发展起来的手工艺品,如青田石雕、瓯绣瓯绸、黄杨木雕、瓯塑、草席及日用陶瓷等都十分著名,它们以价廉物美、经久耐用、花色多样而畅销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