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搞错了一点,就是把古代科举的功名与今天的各级学历进行对应,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下面我们来看,到底秀才、举人、进士这些功名在现代相当于什么级别的人物。
古代人生四大乐事
我们都知道,古代参加科举的秀才,只有通过乡试考上举人的才能当官。秀才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都要通过省里组织的院试,也叫生员,算是有功名了,基本就能靠这个功名谋生了。如果没通过院试,没被录取为秀才,或者还没参加过院试的,那么都只能叫童生,就是还没有功名,且无关年龄大小。童生也是一步步考的,最初参加县里的县试,通过县考选拔才有资格参加府里(相当于地级市)的府试,通过府试的童生才能去考院试,也就是考秀才。
清朝最后一位文状元刘春霖考卷真迹(仿)
考上举人后,那有当官的资格了,而且起点就是县官级,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副处)。举人再参加的考试就是在京城举行的会试,被录取的叫贡士。这些贡士其实已经是进士了,只是还要参加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不淘汰人,只是给这些贡士定排名,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所以说贡士其实都是进士。
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科举进士榜(仿)
其实,古代的科举考试,本质上从头到尾就是公考,默认秀才以上职业都是公职,而不是对应本硕博等学历,考秀才的院试也不是高考,而是公考(事业编、公务员等带编岗位),如果公考(院试)考不上,那就还是童生,公考考上的是秀才。
至于现在的高考,则相当于古代童生参加的府试,而且是为了考公所参加的高考,就是选拔具有公考资格的读书人,通过府试的童生相当于上了大学,通过府试后所参加的第一次院试同时也就等同于大学毕业,毕业后就开始一直考公职,考上就是秀才。
2023年科举文化展(深圳龙岗站)背景板
考上秀才就算是体制内了,有工资(比较差的秀才基本没工资)、有特权、犯罪可用身份抵消,但秀才只是体制内底层,很难升上去的,大部分就是科员或事业编办事员,只能算“吏”,还不能算“官”。秀才级别的科员/事业编想要升职,就必须再考试,其中公务员就去参加选调,相当于古代的乡试,考上了好岗位,就像中举了,成为举人了,真正走上人生巅峰,仕途将平步青云,算是“官”了,有当县长以上职位的资格了,想想就能理解为何范进中举后会疯掉,相当于一个普通科员或事业编通过一场考试就当上了副县长,换谁不迷糊啊!当然,考上选调其实还达不到古代举人的待遇,比如在县令面前赐座,比如立即可以当副县长,考上选调生是没那么快有这样待遇的,只是长远来看选调考试是基层公务员通向副处以上领导岗的关键考试,是最贴近古代考举人的乡试。
古代科举进阶体系
至于更高级别的会试、殿试,现代已经没有可以对应的考试了,而是相当于中央组织部、国家领导人对选调上来官员的层层选拔了。会试选拔出来的“贡士”其实就是进士级别,三年就几百人,中央组织部会将这些考上贡士的人,呈交给国家领导(也就是古代的皇帝),皇帝通过殿试,最终把贡士分为三甲、二甲、一甲三个等级的进士。所有进士都会先从(副)厅级培养,培养的最终目标分别是官至省部级(相当于三甲同进士出身)、副国级(相当于二甲进士出身)、正国级(相当于一甲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当然,对贡士划分级别只是个目标,实际情况还要看后期表现,优秀的三甲进士也可能官至正国级,表现不好的一甲进士甚至状元也可能最终只当个省部级官员。
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状元及第”牌匾
最后,再回过头看童生,前面已经讲过童生参加的府试相当于高考。那么,此前参加的县试就是中考,基本跟现代情况一致,中考确实是第一次真正选拔读书人的考试。哦对了,县试、府试、院试,都称为童试,因为都是童生参加。
所以,总结起来,古代通过院试考上秀才大约相当于今天刚考进体制内(包括事业编、公务员等);通过乡试考上举人大约相当于通过选调考试准备任职更高级、更有前途的岗位(副处级以上备选官员);通过会试考上贡士则意味着被中央组织部列入省部级以上官员培养名单;贡士名单提交国家领导人考察,就是皇帝主持的殿试,会将他们划分为一甲、二甲、三甲等三个等级并赐予不同级别的进士头衔,头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则是国家领导人手把手重点栽培的未来接班人。至于高考,顶多只能算童试的中的府试,考过后也没有功名,相当于考上大学了还是童生,无论你是大专生还是清北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只要没进入体制内工作,就都是童生。只有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编考试进入公职队伍,才算有功名,才算是混到一个稳定的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