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自老道口上天都峰,原路下;2017年10月自新道口上天都峰,从老道口下,至此完成天都峰全程环穿。

(天都峰新道口上行悬崖栈道,护栏是石块垒成,高不过膝)
但是,对于《自由行登黄山最实用注意事项15条:来自三次暴穿黄山的登山人忠告》里提到的三大核心景点,还没做过详细介绍。今天,就写写黄山三大核心景点中最著名的天都峰。

(天都峰新道口上行照片,此为新道口一线天)
天都峰简介: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天都峰峰体拔地摩天,险峭峻奇,是黄山群峰之中最为雄伟壮观、最为奇险的山峰,绝对堪称“黄山第一峰”。
古时候,天都峰无路可登,能够登上天都峰者寥寥。那时,攀登“于石壁外无路”,明地理学家罗洪先嘉靖年间来黄山也望峰兴叹:“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其艰险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后人凿石开路,装置石柱、铁链扶栏,今游人可安全登顶。

(上图为我独自过天都峰鲤鱼背,影子投射到下方绝壁上)
观赏指数:
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民谣说:“不登天都峰,白跑一场空”;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乾隆皇帝看了黄山画作后对天都峰的神往:“天都九百仞,巍然切太虚。我虽未升颠,仙侣原可呼。”
徐霞客就是在天都峰附近发出了如下的感慨:“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这句话就是后人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最初版本!千万注意:徐霞客没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而是后人根据徐霞客上面这段话总结出来的。

(上图是我从天都峰老道口下来拍摄的照片)
徐霞客为何要冒生命危险攀爬天都峰?我认为天都峰是黄山三大核心景点之魁。
以下是徐霞客执意攀爬天都峰及沿途见闻: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徐霞客游记》

(从天都峰顶下瞰玉屏峰)
本人评论:读徐霞客游记可知其是从慈光阁上至玉屏峰,再从老道口附近攀上天都峰;新道口为现代新开辟的路径,若从新道口上,景色更奇,不知徐霞客要发出何种感慨?
危险指数:
古时天都峰无路可登,“自石壁外无路,于岩窦外无宫”。能够登上天都峰者寥寥。李白也只登上了最高峰莲花峰,并未登上最险峰天都峰。古时候登上天都峰有历史记载的仅为五人:普门法师、 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增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自后遂无至者。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这样加上徐霞客,就有五个人登上天都峰。因为古人欲登之山路,乃光滑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阶,没有扶手,仅可托足,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不可上,乃止”,比起现代人有石柱铁链攀爬,显然有天壤之别。

(本人实拍:遥观天都峰全貌)
近现代凿石开路,装置石柱、铁链扶栏,破坏山体,今天的游人方可安全登顶。如今,古人认为最险的地方,诸如鲤鱼背、阎王壁、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艰险。例如阎王壁,清代黄肇敏在游记中对亲历阎王壁的险状曾描述道:“壁骑路中,我越壁不得过。视壁下,凿有足迹,须依痕方可停步,幸止三步,外则万丈深渊……遂令导者先过,用白布一匹,使执定其尾端,使从者拉之如栏状。固之,一手扶布,一手扪壁,次第而过。”
虽然如此,现代人登天都峰也不可大意,仰落、坠崖、跳崖,几乎每年都有。

(本人实拍:天都峰老道口全貌)
网友1:黄山的天都峰为什么不让爬,旅行社都写着远观天都峰,黄山各个山峰都有危险,为什么就天都峰要远观?
网友2:跟团旅游的话,导游是不会带游客爬天都峰的。如果游客执意要爬天都峰,导游多会阻止,说天都峰上每年都有游客失足摔死。
网友3: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也是最险的山峰。平均坡度约75度,请量力而行。
网友4(“人海孤鸿”):2014年3月21日我父亲与其他两位同事在上海某某旅行社报名参加了黄山2日游,3月22日我父亲等人到达黄山旅游风景区,随后导游带领几名游客乘坐缆车上山(不超过10人),我父亲等十余人则步行上山,在爬山爬到距半山寺不远处,我父亲在步道上侧翻跌落山崖,撞在巨型石头上,约半小时后景区山上救援大队赶到事发现场,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网友5(上海沙鸥天地):天都峰,名声鹊起,在我还没有到黄山,就闻名遐迩,人们把它说的神乎其神,那么悬,已至听而生畏,在4月30日登天都峰的游客,不慎摔死一位。常言到了黄山不登天都峰,只能算到了半个黄山。当身临其境感觉有一种莫名味道-------天都峰是在山岩上,一个一个台阶地开凿出了,每个台阶都烙印着铁锤的痕迹,岩石旁用铁链,一根接一根,作为游客攀附唯一支撑点,不然的话,就是悬崖百丈,低头扫眇,准会晕,脚底会颤抖。
网友6:这是黄山最险峰“天都峰”的鲤鱼背,也叫天桥。曾经有二两名游客在这打伞拍照,被突如其来的大风吹落坠崖。
本人经历的实例:
经历1:有个老汉说,年轻时爬过一次天都峰,太吓人了,往后一仰就是地狱啊,能活着回来是万幸。
经历2:我曾在天柱山遇到一个66岁的登山者,他说到现在为止,去了四次黄山都没敢爬天都峰。在西递村遇到一个摄影师,说五次到过黄山,但一次也没登天都峰。
经历3:此次在排云亭遇到一男士,自称四次来黄山,但一次也没登天都峰。

(本人实拍:天都峰老道口特写)
攀登天都峰的路线介绍:
两条路线——前山和后山。一般是把慈光阁至光明顶的路线称为前山;云谷寺至光明顶的路线称为后山。传统的说法是前山险峻后山秀丽。如果想体验黄山的雄与险,建议走前山路线。资深导游告诫:明代的徐霞客先后两次沿前山路线上山。从南线完全步行上山,十分辛苦,需七到八小时,非有十分强健的体质,不宜选择此线步行上山。
以下是本人第二次上黄山,从慈光阁出发,从新道口攀爬天都峰的沿途景色:
从前山慈光阁上山,经过慈光阁:

下图慈光阁三个字,
是董必武1965年题写:

一直不断攀爬,
这条路实际也虐倒很多人。

如果腿脚无力发软,
再强行攀爬天都峰是比较危险的,
因为前山徒步上山几乎没有铁索,
往后仰落非死即伤。
所以本人的建议是量力而行。
路上遇到一个小伙,甚至向我叫苦说:
“累得心脏都要跳出胸腔的”:

迤逦向上,如徐霞客所言: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到达半山寺后,
右边去往天都峰,
左边去往玉屏楼。

从前山上天都峰,
单是在峰脚下遥看75度以上的陡峭登山石径,
就让前山上山的游客望而生畏!
十分之九的徒步游客,会扭头从侧路绕过天都峰上山路径,取道玉屏楼了。
下图就是步入天都峰了:

往上看是近乎垂直的绝壁:

绝壁上生长着顽强的黄山松:

有些路段实在太险,
所以石阶路直接开凿在了石壁内,
并开辟“天窗”:

有些路段,左侧就是万丈悬崖,
这悬崖栈道竟然是高不过膝的石块垒成的护栏!
用矮石块拦着,
只是起到了心理安慰作用。
如果不慎摔倒,
此类高不过膝的石块根本拦不住身体。

有些是有石墩,
中间有绳子拦着:

注意上述路段最好别抢道。
万一有人拥挤,
你还是蹲下来为好。
有些是接近80度的狭窄石阶:

有些地段还有青苔,
下雨会很滑,
万不可向后跌落,
以免伤人伤己:

向下俯视,实际照片还没照出陡峭度:

下图是前山上天都峰的一个绝妙之地,
这里是天都峰的一线天。
此处的一线天奇景,
我认为远远超过黄山文殊洞下方那个最出名的一线天:

这里异常狭窄,
我走在中间,
背着重包想转过身来照相,
几乎都没法转身,
所以胖子应该没法穿行。
下图是一线天上方:

此处照片不能反映一线天的真实场景,
必须身临其境,
才能感受视觉效果。
下图是在一线天内,能见到这道大裂缝:

我在一线天下方呆了半个小时,
发现敢登天都峰的游客到了这里后,
99%都从右边另一条平缓的路绕道上山了,
包括我在内,只有三个人从这里穿行上来:

继续往上,
随意侧视黄山奇景,
如《太平御览·地部》所言:
“诸峰悉是积石,有如削成。”

石阶都是在崖壁上凿出的,
为了防止仰落,
就得侧着上或重心前移:

看看这些敢从新道口上天都峰的人的动作,
都是有一定的登山经验:

这些石阶实际接近90度:

并且这种90度石阶都是没有铁索的:

看看下图,完全胜过华山的天梯!
但是,肯定不如华山的云梯:

下图是我离开主道到悬崖边缘拍摄,
有草的地方很多是虚的,
所以为了安全还是别离开主道啊
我当时离开主道好几个陌生游客为我担忧并劝阻。
近观黄山松:

俯视则悬崖万丈,
苍松点缀绝壁上:

快登顶时有一段绝壁天桥,
吓到几乎所有游客。
如下图所示,
那围栏实际很矮,
高不过膝。
另一侧是万丈悬崖。
照片远远比不上身临其境。
悬崖下方前面那个如蘑菇头的巨大山峰,
就是掷钵峰了:

我当初没有拍掷钵峰全景图,下图是网上淘的:

下图是我实拍,黄山掷钵峰左侧山体特写:

登顶时的路十分陡峭,80度以上。
大部分游客都是如下图一样(照片照不出陡峭度),
采取狗刨式往上爬的,
嘴里伴随着抱怨和惊吓声不断:

看看这些狗刨式游客:

等这些游客走了,
我拍了一张照片,还是没照出陡峭度:

这里就是天都峰最高处了:

于天都峰顶迎风伫立,
四围是绳索拦着,
上面有很多同心锁。
绳索缝隙很大,
一不小心还是会坠崖的!
据说从天都峰最高处这里坠崖及跳崖的人不在少数:

离开最高处,我开始从顶部往老道口方向走。
路过下图被吸引,
我竟然离开景区路爬了上去:

这里异常危险,我时夹骑在岩石边缘。落下去必然尸骨无存!
我记得当时有个小哥非常担心我的安全,一直在旁边焦急万分:

下图这个动作是极度危险的,
当时骑在岩石边缘上拍照,
一旦夹不稳就跌落万丈悬崖:

看看我夹骑的这个地方有多恐怖!
当时我只顾往前看。
往下一看,
正如徐霞客所言,
“下瞰峭壑阴森”:

看看夹骑天都峰是多么危险的作死动作,千万不要模仿!我现在也十分后悔!当时估计是吃了豹子胆:

这是那位小哥帮我拍了下图。
背后就是万丈悬崖,当时就夹骑在岩石边缘!

我现在都记得那位为我焦急万分的小哥,他当初站在下面等我,貌似非常希望把我立马拽离火坑的样子。。。
在我从这块岩石跳下来后,他立即伸出手紧紧拽住了我!
可见我当初的危险动作,真的达到了让别人发毛的程度!
我现在回想起来都感到后怕!也深深的祝福这位好心的小哥能一生平安!
值得一提的是,
我上述这个疯狂举动,比起我第一次爬天都峰,貌似还稍逊一筹!第一次我从老道口上,我记得是下午四点半关门吧!但是我被天都峰奇景吸引,一直没有下山。后来周围没有人声,我才猛然发现整座山峰突然没人了!于是我四处寻人,发现一个小伙还在山上!整座山就我们俩!小伙说他摔断过腿,早已天不怕地不怕了,也不怕死!于是我们分别爬到下图悬崖边,各自为对方拍了一张作死照片!
如下图:右侧下方深不见底,且有云雾升起!

我从上图拍照处爬上来后,回视刚才拍照处,
如下图,简直就是一条吓死人的鸟道:

不过景色确实太壮观,
尤其是有云雾蒸腾时:

可惜没看到宝光!
第一次快下山时的天气很好,竟然出现云雾:

后来我和小伙下山时,已是快天黑了,当时天都峰老道口是有两个人高的木栅栏,我们翻越木栅栏出来了。
回到第二次攀爬天都峰的话题。
我继续往下走,
过“登峰造极”的天然石室:

室外有石,
形如醉仙斜卧,
名为“仙人把洞门”。
“仙人”不知是否就是下图这个?
也可能拍摄角度有问题,
本人没看出:

再往下走就是著名的鲤鱼背。
在我看来,可能取名“鲸鱼背”更贴切些。
鲤鱼背在天都峰上,以奇险著称!此处是海拔1770米处的石矼,这里是登峰顶的必经之处。很难想象古时候没有石柱绳索怎么爬过来?清人许全治有诗记其险:“无意吞舟归北海,何心借水跃昆明。游人尽是批麟客,竹杖芒鞋脊上行。”

下图鲤鱼背图片,来自网络:

此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鲫鱼之背,故名。自上而下,坡陡达85度左右,若遇风吹云涌,仿佛山摇石动,攀登尤为惊险。鲫鱼背两侧万丈渊谷,深不可测。
下图是我停留在鲤鱼背上,双手脱离绳索,
踏出一只脚到高不过膝的绳子外拍摄,
迎来很多游客的惊恐和斥责!
下图中,下方绝壁上的人影,就是游客过天都峰的写照了:

这里如果有云雾笼罩,那就是吕洞宾诗句里的描写:曷不从吾游?骑鲸腾汗漫。
过了鲤鱼背。
对面即为莲花峰。
徐霞客估计就是在这里看到奇景,写出了这句名言: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从老道口下天都峰。
实际老道口也很陡,
能从侧面绝壁映衬出来:

下了天都峰后,
继续往上向玉屏峰攀爬。
回视天都峰老道口,是这样一条石径:

走到更高的地方回望天都峰,
接近垂直的天都峰,
最前面这几座“宝葫芦”一样的山峰看,应该就是蓬莱三岛了:

天都峰全景实拍:
如同一天然巨屏横亘在前!

从另一条封闭的石阶小道进去,
从另一个角度观看到天都峰:

下图这个角度拍摄处,是一条禁地,我悄悄进去的:

走到更远处,
可以全窥天都峰真面貌:

下图来自网络,是有云海的黄山。
我目测,这张照片应该是在光明顶拍摄的,远处最高那座山峰,就是天都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