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学习和阅读范围的不断扩展,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较大的数,其中有一些数就是近似数。
所谓近似数,就是与准确数相对而言的。准确数,可以准确地表明各种数量的多少,比如某公司共有325名员工,购买一台电冰箱的价格是3998元,这些都是准确数。
而近似数,就是非常接近准确数的那些数,它能近似地表示某一个量的准确值。一个数量的近似数可以不止一个。
根据近似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近似数分为两类:一类是得不到准确数,只能用近似的数来表示;另一类是可以得到一个准确数却不想得到或者不需要得到准确的数。
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类:很多时候得不到一个准确的数。
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较大的地区的人口,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在你统计人口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转出和转入的人口,即使你限定一个时刻,也难免会有难以统计的情况,比如医院里有新出生的婴儿,也有刚刚去世的老人,总之,你很难甚至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数,甚至你得到的一个某一时刻的准确数,也没有人会相信你的这个数就是准确数。即使国家机关进行的人口统计人数,也只是相对准确而已,在这个所谓的准确数的前面还要加上很多限制的定语。
最典型的近似数的例子莫过于考古方面的年代了。目前为止,我们的科学和技术只能把大多数的文物的年龄限定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内,比如五千年前的文物,有几万年历史的文物,这些都是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推算出来的,有些估算的结果与准确的结果可能相差近千年,这也是不足为奇的。
曾经有一个笑话故事,说的是某博物馆的一位讲解员告诉听众们:这块化石已经有“一亿零三年”的历史了!听众们非常感慨:怎么会这么准确的呢?这位讲解员说:我是三年前接任的,我的前任临走时告诉我说这块化石已经有一亿年的历史了,到今年刚好是一亿零三年了!不懂得近似数的讲解员让人啼笑皆非。
在很多时候,很多领域内,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暂时得不到准确的数,就用一个近似的数来表示,这就是近似数。
第二类近似数:不想得到或者不需要得到。
李大伯家承包的果园成熟了,大家帮忙把成熟的果子都摘下来。今年到底收了多少苹果呢?这个问题不难,只要把丰收的苹果全部摘下来,用秤称一下就可以得到准确的重量了;也可以挨个地数一下,就可以得到准确的个数了。可是,有这个必要吗?这得消耗多少的人力和物力呢?况且这样的准确数据有什么作用呢?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不需要得到准确数,于是,人们只要大概知道果子的总重量就可以了,于是,人们采用了近似数。
为了了解本地各个初中学校的办学规模,我们需要各个学校的一个大概的学生人数。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统计出每一所初中学校的准确学生数,但是,仍然是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只要知道有多少所学校,每一所学校有多少个班级,每一个班级大概有多少个学生,那么,整个地区的初中学校的办学规模就出来了。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得到的近似数可能比那些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得到的准确数还更有说服力!因为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个地区的初中办学的规模,所以,我们只需要一个近似数。
现在,我们知道了表示一个数量很多时候可以用近似数来表示,其实,同一个数量还可以用不同的近似数来表示。比如说某大学有在校学生三万人,也可以说这个大学的在校学生是两万八千人,这里的“三万”和“两万八千”都表示这所大学的在校学生人数,二者只是精确的程度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
今后,我们遇到一个较大的数时,可以先感受一下它是近似数呢,还是一个准确数,这是一个人的数感能够感受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