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书就叫《老子天下第一》,就是写老子的。
一,道法自然。
《道德经》五千言似乎也没有解释“道”的概念。但这个字却是全篇的核心之核心。所以那句“道可道,非常道”人人耳熟能详,解释起来却并不容易,很多人认为老子说得“玄乎其玄”,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理解的“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所以老子会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这是道的核心吧。这里其实既包含了自然规律,也包含了社会规律。
通俗化之后,也表明每个学问里面都在阐述自己的“道”。
有个成语叫“盗亦有道”,出自《庄子》,意思是,即便是小偷,也讲偷盗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小偷的“道”。
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道”。
道家的“天道”,墨家的“帝道”,儒家的“王道”,法家的“霸道”,兵家的“兵道”,这真不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诸子百家有时各说各话,有时互相攻讦,有时也观点一致,但谁也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因为各家都有其合理之处,都有可以被别人攻击的漏洞。
虽然老、庄道家的“无为而治”主导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道不同,不相为谋”,但“道”却可以融会贯通。不然怎么孔子会问“道”于老子呢?
有句话叫 :循着天理便是道。看来老子的“道”即——天理。
我又想起孔子三次请教老子。
我把它归为三问:问天,问德,问人。
第一个问题,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老子说,天地,自然之物,人生,亦自然之物。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
第二个问题,何为大德?老子说,上善若水。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
第三个问题,何为圣贤、智达?老子说,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时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老子情形,孔子曰,老子如蛇如龙,随时屈伸,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老子虽为孔子师,也只讲“无为”不谈“事功”。于现实人生终有距离,与芸芸众生人性差别而显得高邈,难以雅俗共赏。
明白了老子所谓”道“,就可以明白各种事物的基本规律,拥有了这种能力,就可以一眼看穿各种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在各个领域来来往往。你会突然发现,很多事情本质是一样的。
二,个性彰显。
庄子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当然也是“个性”的代言人。或许,只需庄子“曳尾泥涂”一个故事就可以印证这一点。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麻烦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臣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按我们中学语文课归纳“中心思想”的方式,一些文章是这样说的 :这个故事形象地描述了庄子对名利的淡薄、对权势的蔑视,反映了庄子超越功名、返归自然、酷爱自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庄子宁愿像乌龟那样拖着尾巴在烂泥中打滚,也不愿去做官而失去自由。
哈哈哈哈,实际上,这个归纳远不如 :你以为的合群,其实可能是在浪费光阴。
楚王请你去当官,你都不去,你太不合群了,但当这个官,庄子认为对他而言,就是浪费光阴。
你不必用你的价值观来揣度庄子的价值观,我们每天心心念念的“功名”二字, 足以让我们用异样的眼光来审视庄子 :这不是傻子就是疯子吧?
但都如我等,今天我们就不会在这里探讨公元前的庄子思想了。什么叫“流芳千古”?也许这就是吧。
庄子是个典型的从容面对世界浮躁的人,虽然他寻求“与天地往来”,但也讲究“与世俗相处”,不执着于一时一事的是与非,不抬杠,不较劲。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一味地迎合,估计不是你认为的合群,一味地抗拒,估计也不是你认为的合群, 你合不合群,你是不是“浪费光阴”,可能你最清楚。
有时候,“你努力合群的样子并不漂亮”,不记得这是谁说的了。
三,无为而无不为
工作了几十年,直到快结束时,才会发现一些工作方法,而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精华真的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
儒家——无所为而为,道家——无为而无不为,佛家——无心而为。
你没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之处,没有发现它们之间如果相互补充的价值吗?中国文化的精华其实是儒释道的精华糅合在一起之后生出的“精华”,才可以让人们在各种各样的“遭遇”之后用这些“精华”来解决人生遇到的各种。我甚至怀疑,人类最后解决所有面临的问题都可以由此解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来将引领人类解决永远面临的烦恼,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当然,其中的佛教当然已经是“中国化的佛教”。
你看看冯唐在他的书《无所谓》里对所谓“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的解释是不是儒释道的融合:
“不着急”说的是对时间的态度。
一个人做完该做的努力之后,就该放下,手里放下,心里放下,等。有耐心,有定力,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给周围人足够的时间,给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足够的时间,仿佛播了种、浇了水、施了肥,给种子一些时间,给空气、阳光和四季一些时间,给萌发的过程一些时间,你会看到明黄嫩绿的芽儿。有时候,关切是不问;有时候,不做比做什么都强。
“不害怕”说的是对结果的态度。
充分努力之后,足够耐心之后,结果往往是好的。在好消息来临之前,担心结果好不好一定是无用功。我习惯性地给自己和团队打气,“尽人力,知天命。我的经验是,我们尽了人力,天命就在我们这一边”,实际情况也往往如此。即使结果不好,那也并不意味着就到了穷途末路,人生可以依旧豪迈,只要人在,我们就可以从头再来。细想想,历史上哪个真牛逼的人物不是多次败得找不到北?只要不害怕,能总结得失,能提起勇气再来一次,就不是真正的失败。
“不要脸”说的是对他评的态度。
这三个字最难做到,做不到的破坏力也最大。心理学研究表明,自责、后悔、羞愧是负能量等级最高的情绪,“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我安慰自己的话术是:“我已经尽力了,还要我怎样?我还能怎样?咬我啊,咬我啊。”佛法中的四圣谛也早早就说明了:诸事无常,无常是常。
哈哈,这个解释是不是充满儒释道揉碎之后在一起的精华,这里面便充满了对“道”这个概念最通俗的解释。
在工作中,我现在问得最多的话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哪个?集中力量先做。这件事始终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吗?如何才能尽可能掌握主动?实在不行,可以放弃。
其他,自己定。
这里面充满辩证法,而辩证思维是最好的思维模型。有时候,不做是最好的做,有时候,尽力了,就等,有时候,不确定就是确定,有时候,别人说什么,就”让别人说去吧!“
四,生死观
老伴死后,庄子鼓盆而歌,有个年轻人问,你老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为什么还敲着盆子高兴得唱歌呢?
庄子说 :“小伙子,你还没结过婚吧?”
这则小幽默是拿“现代庄子”和古代庄子开了一个“当代”玩笑。我也不知道“没结过婚”的小伙子看明白没有。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这个典故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惠施来到庄子家,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呢。惠施很不理解,因而责备他说 :“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身体都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 :“你这句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当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悲哀呢?可是后来想了想,也就不悲哀了。因为想当初我的妻子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惚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渐渐地产生了形体,由形体渐渐地产生了生命。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之后形体也会消散,气息也会泯灭,她将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来,人生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 无有穷尽。我的妻子死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中走出,
又回归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如此,我停止了悲伤,不哭了。”
庄子与惠子的精彩辩论远不止这一个。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部小说里面也引用了这个故事,说是一个专门研究庄子的教授,老婆死了,学生前去吊唁时,发现老师在高兴地唱歌,学生很不解, 也问老师同样问题。
老师长时间一直沉默不语,学生很紧张,不明就里。
看来学生学业不精,老师很不高兴。连“鼓盆而歌”都不知道,你怎么算我的学生?
庄子的“生死观”在这个典故里表现得很是充分,而前面那个冷幽默,却把当代“生活观”“婚姻观”同样展示得淋漓尽致。估计这个“没结婚的小伙子”也不明就里。
这个小幽默里的“庄子”颇有“喜感”,不过,他那样讽刺“小伙子”,我以为是一副很“油腻”的派头,和古代庄子道家人物风范相去甚远,把庄子搞得有点粗俗,然而庄子是个远离世俗,甚至蔑视世俗的人。
也许正是如此,使得这则小幽默有点“冷”。
五,人生就是”往返”
看一短文,讲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就是一“往”字。讲老子道家思想核心就是一“返”字。看完,颇觉有理。
人生就是“往返”,我理解为“来来去去”,一“往”一“返”,归去来兮。
儒家说,“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一种行动文化,认定了,即义无反顾。此为“往”。
道家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是一种超脱文化,解释起来有点复杂,强调的灵魂的安放。此为“返”。
这使我想起陶渊明先生的《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陶渊明在官场与家乡的几次”往返“,也许正是这两种文化精髓的激烈碰撞的表现。陶渊明有政治抱负,选择了”往“,却无法容忍官场的污泥浊水,于是,他坚定地”返”,从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
人生很短,既要有“往”的勇气,又要有“返”的需求。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意思吧。不疑不悔也是这个意思?
儒家可用来处事,道家可用来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