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出自《列子·汤问》的一则寓言,讲述愚公不为艰难、坚持不懈的搬山工作,最终感动上天将一座高山挪走的事迹,源自古代的传说,彰显旧时黎民百姓的决心和毅力,即使眼前困难重重,依旧怀着勇往无前、坚持到底的信念。
在列御寇的笔下,冀州南方原本有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正对面住着年将90的愚公一家人,他一直为道路被山峰阻塞,进出困难而苦恼。
某天,愚公召集全家人开会商议:“我们花些时间把眼前这座山挖平了吧,以后这条路就可以直通豫州,到达汉水沿岸,交通就会更方便了。”
家人们大多同意,唯有妻子提出疑惑,“挖下来的石头放在哪里好?”最后决定将他们推到渤海岸边去。
愚公带着3个有力气的儿孙扁担挑着篮筐上山挖石头,然后运到渤海岸边,一年仅能往返两次。
住在河边的智叟大声讥笑愚公:“你还能活多少时日,你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草都拔不动吧,又能拿这两座山怎么样?”
愚公不为所动回说:“没有人比你更顽固的了。就算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之后还有孙子,孙子还能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就在那儿不会改变,总有挖平的那日。”
智叟无言败退。山神将愚公的行为上达天听,天帝被愚公所感动,命夸娥氏的儿子挪走太行山放在朔方东边,挪走王屋山放在雍州南边。愚公家门口的冀州南边直达汉水,再也没有高山阻挡。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故事里的愚公怀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已经如此年迈,就算交通不便也麻烦不了几次,却仍然坚持移山,造福邻里乡亲日后的生活。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愚公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不便,所幸家人团结、齐心协力的付出,即使短期内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耐不住时间久了,量变引起质变。
所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面对挫折习惯性地放弃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日积月累、滴水穿石通常只停留在口头宣讲。而愚公早已准备好了,子子孙孙决不放弃,就算没有老天的相助,百年千年后高山夷为平地也是可以预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