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光匆匆的脚步逼向年关的时候,当游子的心颠簸在归乡路上的时候,当空气中混杂着年夜饭的香味和鞭炮声响后的火药味时,你的耳畔是否回响着一首熟悉的乐曲,既热烈欢腾,又泛着一缕乡愁?对了,那就是《春节序曲》。历经60多年,这首以当年延安军民欢度春节的场面为背景的乐曲,早已演化成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深深地融入到了年味之中。
《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由于乐曲充满了浓厚的过年气氛,经常被抽出单独演奏,也顺理成章地得到央视的认可,成为历届春节联欢晚会的背景音乐。乐曲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基于延安时期的生活体验而创作,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为交响音乐民族化树立了典范。
1936年春,李焕之进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萧友梅学习和声学;1938年8月,他来到延安鲁艺音乐系学习,后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1943年的延安,军民开展开荒种地大生产运动,文艺工作者则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那一年,军民欢庆共度美好春节的热烈情景,让李焕之久久难以忘怀。十三年后,往事重现,那一段真切的回忆激发出了李焕之的创作热情,一气呵成创作出了《春节组曲》。组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大秧歌(序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生动表现了人们节日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第二乐章:情歌,富有陕北特色的旋律描摹出诗情画意的场景——宁静的月夜,秀丽的延河,多情的男女……;第三乐章:盘歌,借用秧歌调中相互考问对答赛歌的形式,表现了一股浓浓的乡情;第四乐章:灯会(组曲),具有秧歌音调的音乐展现了锣鼓喧天、灯火辉煌的元宵灯会景象。
《春节序曲》的结构是有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将西方的曲式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秧歌”之中。“秧歌”作为我国北方地区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分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春节序曲》的引子相当于过街部分(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的简单舞蹈);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场的热烈歌舞场面;中间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第三部分变化再现第一部分的音乐,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
乐队有力的全奏,加上富有特色的民族打击乐器,奏出一个热烈欢快的引子,开门见山般地闪现一个热闹的场景,欢乐的气氛骤然而起……盼望已久的春节就这般在我们的忙碌中悄然而至,猝不及防的一场惊喜。
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取自陕北的一个唢呐曲牌,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音乐采用对答式的手法,由长笛和双簧管主问,各组高音乐器主答,力度一弱一强,乐句逐渐减缩,音乐起伏而活跃。第二主题由弦乐拨动着舞蹈性的节奏,展现的是安详自如的舞姿。木管与弦乐活泼轻盈的竞奏,转引出第三主题,是综合引子与第一主题音调的旋律,通过调式的转换,和声加厚,力度加强,直至乐队全奏,烘托出越来越热闹的气氛,恍见满街的人们扭着秧歌欢度春节。
第二部分采用了陕北秧歌调《二月里来打过春》,节奏舒展,旋律优美,表达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但在我听来,则是一股淡淡的乡愁,于空旷的天地间悠悠流淌。主题三次重复,先是由音色柔和、富有田园风味的双簧管奏出,恰似过年回乡的人儿,穿过一座城又一座城,心底浮现的则是老家的风景,宁静的田园,朴素的老宅,夕阳下的炊烟,归巢的鸟儿……浑厚的大提琴奏出这一主题,乡愁愈显深沉,故乡越来越近了,风景越来越熟悉了,满满的记忆飘溢而出,近乡情更怯,爸妈还好吗?童年的伙伴也回来了吗?家中那只慵懒的猫儿还认得我吗?弦乐转调后再由婉转悠扬的小提琴奏出主题,情绪变得明亮开朗起来,一切注定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团圆的瞬间,渴盼的焦虑与不安遽然消逝,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一缕温婉的乡愁,终于消融在那一壶混浊的米酒中了……
在《春节组曲》第三乐章“盘歌”中,这一音乐主题再次出现,作为回旋曲的主部主题,节拍改成3/4拍,变成了一首圆舞曲,仿佛人们在舞会之中,共诉友谊亲情,尽享美好时光。
《春节序曲》的第三部分,减缩再现了第一部分,主题次序是倒装的。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热烈的大场群舞又开始了。那沉郁的乡愁,那欢喜的团圆,那新春的祝福……一切都淹没在热情的歌舞中了。
乐曲档案:
《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经常被抽出单独演奏。它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基于延安时期的生活体验,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部作品。作曲家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题,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