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含义】
曲池穴,出自《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国际编号LI11。
曲,屈、弯曲的意思;池,池塘、水池的意思。本穴为手阳明经的合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取穴,当脉气流注这个穴位时,凹陷如池,故命名为曲池。
【经穴定位】
曲池穴位于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的凹陷处。
【精准取穴】
在肘区,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取穴。
【简便取穴】
屈肘,使小臂尽量靠近大臂,此时肘部横纹的外侧端即为此穴。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肘肌。
浅层分布有前臂后皮神经;深层分布有桡神经干,桡神经肌支,桡侧副动脉(肱深动脉分支),桡侧返动脉。
【功效作用】
曲池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具有疏风清热、通络止痛、和胃降逆、调和营血、消肿止痒、降逆活络之功效。
【主治病症】
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能压制人体的“火气”,是平缓降压的好穴位。
1、头面部及五官病症:如头痛、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咳嗽、齿痛、气喘、目赤痛等。
2、肠腑病症:如腹痛、吐泻、痢疾等。
3、皮肤病症:如瘰疬、风疹、疮疥、丹毒,荨麻疹、湿疹、瘾疹、凛疡等。
4、局部病症:手臂痹痛、上肢不遂、肩肘关节疼痛等。
5、其他病症:如热病、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癫狂、小儿麻痹后遗症、疟疾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
【穴位配伍】
1、曲池穴配合谷、外关穴,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
2、曲池穴配合谷、血海穴,治荨麻疹。
3、曲池穴配肩、外关穴,治上肢痰痹。
4、曲池穴配外关穴、商阳穴,治急性热病。
5、曲池穴配足三里穴、天枢穴,治腹痛吐泻。
【古籍摘要】
1、佚名·西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
2、《针灸甲乙经·卷二》:“肩肘肿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
3、皇甫谧·西晋《针灸甲乙经·卷七》:“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
4、《针灸甲乙经·卷八》:“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zhé)汗出,不饮则皮下热。”
5、《肘后歌》:“鹤膝肿痛步难移,尺泽能舒筋疼痛,更有一穴曲池妙,寻根源流可调停。”
6、《针灸资生经》:“灸大良;日灸七壮,至百壮且停。十余日更下火,至二百罢。”
【操作方法】
曲池穴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艾炙曲池可使胃蠕动弛缓,针刺曲池可双向调节肠道蠕动,蠕动弱者可即时性增强,强者可使之减弱。
1、按摩疗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或弹拨曲池穴,每次3~5分钟,每日1~2次,可防治肩臂肘疼痛、高血压、湿疹。
2、刮痧疗法
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曲池穴,力度稍重,每次刮拭30~50下或以出痧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可缓解咽喉肿痛,便秘。
3、针刺疗法
①用毫针直刺曲池穴1~1.5寸,刺透少海穴,局部有酸胀感,针感可向手臂及手指放散,留针20~30分钟或温针灸3~5壮。
②揿针埋针治疗,每次按压50~100下,每日3~5次,可留针48小时。
4、艾灸疗法
用艾条在距离皮肤3-5cm处对曲池穴行温和灸,每次灸15-20分钟,每天一次。可改善肘痛、上肢痹痛、吐泻、肠痈等。
5、拔罐疗法:
空气罐、药物罐、火罐均可在此穴行拔罐治疗,留罐10~15分钟,可舒筋活络,行气止痛。
【注意事项】
1、按摩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皮肤损伤。
2、针刺治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患者切勿自行操作。
3、艾灸时,及时清理艾灰,防止烫伤皮肤,以局部皮肤潮红、热力渗透为度。
4、刮痧切勿暴力操作,以患者耐受为度,不可强求出痧,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5、按压揿针力度不宜过大,以皮肤稍有下陷1mm为度。保持针刺周围皮肤干洁,避免潮湿,防止感染。
6、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